|
“常回家看看”不如“常给钱花花”
记得鲁迅先生说过,中国人很善于夸张,比如“缘愁似个长,白发三千丈”,哪来的白发三千丈?盘在头顶,岂不成了一个大草垛了吗?所以,听国人讲话,也要善于打个折扣,例如“白发三千丈”,打了几个折扣,剩下的头发盘在头顶,最多比平常人大一点而已。
想想现在的中国媒体也确实如斯。比如每年的春运,还没到那一刻,就大肆渲染回家的人如何颠沛流离,各种交通工具人满为患,艰难重重,多令人揪心挂肚呀!其实情况并不是那样复杂,该回就回,就当一次旅游,旅游是辛苦的,但也好玩,听那些诉说旅途的艰险故事,说的人眉飞色舞,哪有揪心的神色?
又如媒体整天报道那些“房事”。开始是说些北京等大城市的“蜗居”骇人听闻的故事,接着又说“房奴”的悲惨故事,然后就连篇累牍滚动式报道各个城市的房价时高时低,搞得人心浮动,似乎再不卖房就亏了,再不买房就没了,其实都是瞎操心!房屋既然作为商品投入市场,就由市场杠杆调节。那些初来乍到北京的农民工说买不到房,一点不奇怪,那些刚刚刚毕业留在北京工作的年轻人住地地方嫌窄,就唉声叹气说是“蜗居”,一点不奇怪。买一套房子要还贷,就怨天尤人说沦为“房奴”,一点不奇怪!说到底,这种种暂时的艰难困苦都忍耐不了,还能成就什么大事呢?
再如报道那些“空巢老人”,人们内心马上就涌上一股凄凉悲怆的感觉:家中两个(或一个)老人,平时就没有一个儿女在身边,两个老人只好相依为命。逢年过节,万家灯火,喜气洋洋,热热闹闹。有些家庭就两个老人,冷冷清清,形影相对。于是就有好事者发出“常回家看看”的呼声,春节晚会若有类似节目,总能赚够观众的眼泪。“常回家看看”以至成了法律条文。
但凡事都不能一概而论。生活中“空巢老人”仍然有种种分别,他们也有种种不同的喜怒哀乐。
一种是那些孤寡老人或无儿无女的老人。亲戚不认,政府不管,是社会遗弃的多余人。“空巢老人”以前还好,是农村中的“五保户”,在街道则称为“困难户”(现在称为“低保户”)等等。这类“空巢老人”无依无靠,老两口相依为命,形影相吊,平时生活难于自理,买菜做饭,穿衣洗衣,有病有疼,坐等待毙。媒体经常有报道,“空巢老人”病死饿死冷死家中,数日数周数月数年不为人知,甚至腐烂风化为一具白骷髅,惨不忍睹。这类“空巢老人”有的是无限悲伤和痛苦。
第二种是那些儿女众多的家庭。若果个个是孝子,个个都“常回家看看”,逢年过节,个个都争先恐后回到父母身边,确实其乐融融,幸福多多。但一些多子女家庭并不都是这样。儿女一个个长大成人,一个个成家立业,都搬到外面住了,或在外地工作,或在外地结婚,或移民国外……平时难得回来一趟,或强调工作忙,或推说路途遥远,或互相推诿,结果逢年过节都没有一个儿女回家的。这是较典型的一类。故媒体有人发出“常回家看看”的号召,免得兄弟姐妹各找理由。这类“空巢老人”也显得很无奈,不知该说谁好。
第三种是独生子女家庭。现在的独生子女,不论是独生子或是独生女,结婚后都喜欢搬出去住,享受所谓的“二人世界”。许多独生子女喜欢在外地成家立业或移民国外的,这就要看具体情况了。一类是家庭比较困难的家庭,或者父母年老多病,这确实需要“常回家看看”了;一类是父母是孤寡老人,晚年丧偶,孤独凄清,一年到头,独守空房,作为独生子女,感同身受,,也不存在不常回家看看的问题。第三类是比较殷实富裕的家庭。衣食无忧。独生子女不在身边,乐得个逍遥自在,做父母的同样享受“二人世界”的生活。这类“空巢老人”在身子骨硬朗的时候,独生子女在外地成家立业或远在海外,少了儿孙的缠绕,少了许许多多的家务,少了大大小小的事儿的操心。两个老人家时而旅游,时而跳舞打麻将,一天三餐很少在家吃,饿了就在路边档摊来一顿小吃,喝了就买一瓶矿泉水。,可谓优哉游哉!这类“空巢老人”基本不存“常回家看看”的问题,说不定他们还嫌你回来打破了他们二老的生活规律,给他二老添麻烦呢?
第四种是那些裸官移民的“空巢老人”。只身潜逃,移民,或者仓惶之中,顾不上父母大人;或者老婆孩子已经早早移民国外,自己孤身留在国内做官赚钱。这类人中所出现的“空巢老人”,一点儿不会引起人们的理解和同情的。
综上所述,媒体确实夸大了父母亲渴望子女”“常回家看看”的心情。说实在,现在那些丰衣足食的家庭是不太牵肠挂肚盼望子女常回家看看的。听说现在有许多候鸟式的退休老人,他们在中国以至海外都有自己私人的住宅,中国城市哪些地方,哪些城市宜居,就到那里购房或租房,例如到海南、巴马、宜昌、北海……飞来飞去,悠然自得,“神龙见首不见尾”。子女那里找得到他们的踪影呢?倒不如多寄点钱给他们花花,胜过常回家看看千万倍。那些所谓“空巢老人”还怕子女“常回家看看”向他们要钱或把孙儿撂给他们老两口,虽然有怡弄子孙的乐趣,但毕竟比不上那种自由自在,飞来飞去的神仙般的生活,当然有些空巢老人割舍不下远在大城市工作的儿女,等到儿女结婚生小孩,就飞往那里,帮忙照看孙儿,但一俟儿孙长大点才飞回“空巢”,这也不存在常回家看看的苦衷。
说到底点,“常回家看看”普遍适合的只是已到风烛残年的“空巢老人”。因为当他们能走能动到处飞来飞去,每天或唱歌跳舞,或弈棋麻将……作儿女的尽管放心做好你们的本分工作,毋庸“常回家看看”,免得打扰两老平静的生活,又是张罗买菜,又是烧火做饭,忙得不亦乐乎,以为这是忙得开心,其实不是。关键是到了父母步履蹒跚,走路要扶手,穿衣要帮忙……生活失去了自理能力时,作子女的真的要“常回家看看”,如果卧床不起时,再也不是常回家看看就解决问题的了,而是朝夕都要呆在父母的身边了。
由此看来,值得社会和人们关注和帮助的“空巢老人”,其实只是第一种;“常回家看看”倒是第二种的人们;至于第三种来看,情况就很复杂。对于那些家庭困难的孤寡老人,作为独生儿女,真的“常回家看看”吧。至于第三种中第三类空巢老人”,我们还是悠着点吧,总以为他们寂寞孤独愁闷,其实他们比您想象中的痛苦相差十万八千里路远呢!
https://www.richdady.cn/wap/news/index-p28.html |
|